
“儿子,来,这是爸爸给你买遥控飞机!怎么样,喜欢吧?”
“哇,爸爸真好!下次还可以给我买溜溜球吗?”
“当然!只要你期末能够进步5名,爸爸就答应你!”
“那一言为定!”
眼看着父子俩笑得一脸没心没肺的,我是又想生气又不忍心。的确,浩浩在爸爸的激励政策下不断进步,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。但总是这样用“交易”的方式,孩子会不会忘记了努力的真正意义?

生活中,我们不乏听到父母这样教育孩子:
如果你这次考到年级第一,爸爸就给你买ipad;
你要是能独立完成作业,妈妈就让你看1小时的动画片;
我们花了那么多钱送你上补习班,你就这么回报我们啊?
把对孩子的教育当成是一场交易,跟孩子讲条件,可能短期内效果显著,孩子会为了自己的需求努力学习。但长远来看,却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不健康的种子。
父母以为的优质教育,实则是在误导孩子!你是不是也在这样教育孩子?

1
你要是…,我就给你买…
像浩浩爸爸这样的父母,肯定不在少数,包括我们自己小时候。
我上小学的时候,有段时间学习特别努力,特别上心。不是别的原因,就是因为我的爸爸当时在外地工作,每次回来我要是成绩好,总能得到想要的东西。
什么洋娃娃、公主裙、牛奶糖……我都有,每次都能在小伙伴中间好好炫耀一番。那种爆棚的虚荣心,被大家簇拥着的感觉,就是我发奋读书的动力——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爸爸妈妈看到我成绩进步,自然是笑逐颜开,也就一直满足我的需求,唯一的要求就是努力学习。

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爸爸回家乡,没有机会给我买稀奇古怪的东西,答应我的也只能用“下次买,下次一定买”应付我。
几次失望之后,我一下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,成绩一落千丈。我像是失去了猎物的豹子,突然就停住了奔跑的脚步。
不得不承认,我因为爸爸的奖励,变得越来越功利。
现在的孩子也是一样,这种奖励机制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,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,而变成外在的奖励时,他们就不再会主动去追求知识,而是只想获得奖励。

2
妈妈赚钱给你买好吃的,你乖乖在家
有个年轻的妈妈开着名车送女儿上私立贵族学校。路上,这位妈妈问女儿:“宝贝,妈妈要工作赚钱,给你买好吃的,送你上好学校,没有时间陪你了,你会不会怪妈妈呀?”
“不会的,妈妈。我一定努力学习,将来找一份好工作,也要赚好多好多钱。”小女孩子笑着回答。
这位妈妈正想夸女儿懂事呢,没想到女孩接着说:“然后,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!”
年轻的妈妈听后一脚刹车,停在路边放声痛哭。
我们能说孩子不孝吗?不能!因为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纪,我们也曾“扔”下他们,以为赚足够的钱就能弥补,以为给孩子好的物质就是最好的爱。

实际上,孩子的世界里,金钱的多少并不重要。他们更羡慕那些星期天可以被爸爸妈妈牵着去游乐场的孩子,而不是一个人守着大房子,玩着新玩具,却没有父母的关爱。
物质代替陪伴,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的价值观慢慢扭曲。
他们更倾向于物质享受,金钱交易,而非家人的陪伴;孩子也会变得冷血,认为金钱就是对家人的关爱,影响日后的家庭关系。
3
我跟你爸辛辛苦苦,你不努力对得起谁?
隔壁张姐家的女儿,每次在小区或者路上碰到都形色匆匆,有时候跟她打招呼都不理人,很着急的样子。
离的近的人都知道,不是孩子不懂礼貌,实在是妈妈逼得太紧了!
张姐是全职妈妈,生了孩子之后就一直在家。女儿也是自己一手带大,事无巨细都照顾得妥妥帖帖。对女儿的学习,更是上心。
“你这孩子怎么回事,我花那么多钱给你买点读书,送你上外教班,你就这么给我考几分回来?对得起我吗?”
“你爸辛辛苦苦赚钱,我一天到晚伺候你,你一定要争气!”
“我过得那么苦,你如果不成才,你还有脸吗?”
这些话,张姐几乎每天都挂在嘴边。要是女儿有一点松懈,或者考试没考好,就搬出来“教育”她。时间久了,小女孩就变成了这样,每天只想着学习,不敢“浪费”一点时间。

张姐一句句语重心长的话,看似是激励女儿,实际上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负担。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,也仍然认为只有自己努力才对得起爸妈。
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心理负担重,没有自我的价值感,把父母的期望当成自己一辈子的目标,像个傀儡一样,一生都徘徊在痛苦与迷茫之中。

望子成龙的心愿,每个父母都一样。但是,如果我们为孩子付出的任何东西,都需要孩子用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“偿还”,那么教育就变成了交易。
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目的性都那么强,我们还如何要求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学习,去孝顺父母呢?
承认吧,我们自以为的优质教育,其实就是一场以“教育”为名的交易!